2025年8月6日至11日,受陕西黄土高原地球关键带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黄土高原站”)邀请,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生物地球化学研究所Susan Trumbore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张扬建研究员等一行到黄土高原站考察交流。
黄土高原站站长王云强研究员、副站长高光耀研究员及相关科研人员陪同,Trumbore院士一行先后考察了黄土高原站洛川主站综合观测场、延安羊圈沟及顾屯观测区,详细了解了黄土关键带结构-水土-生态过程联网观测平台、羊圈沟长期观测样地、洛川黄土全剖面光纤监测系统、人工林大型野外降水控制试验平台等的建设与运行情况,对黄土高原站在生态系统多要素、多过程、多界面、多尺度的观测工作给予了高度关注,并围绕全球变化背景下自然过程与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多维影响、陆地水循环与植被生理生态过程的耦合机制等展开深入讨论。此外,Trumbore院士一行充分肯定了黄土高原站在野外综合观测方面取得的成效,认为这些长期、系统的观测为深入认识生态水文过程,支撑生态建设等方面提供了宝贵数据支撑,并从碳循环与同位素示踪研究的国际前沿出发,强调了多界面综合观测在解析陆地生态系统水碳耦合机制中的关键作用,交流了在区域尺度上构建多要素协同监测体系的经验与思路。
考察期间,Trumbore院士一行还参观了“渭河盆地深钻计划”第一期工程钻探现场,地球环境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孙有斌研究员介绍了钻探计划的科学目标、总体思路、技术难点与阶段性进展,并组织了现场教学,使来访专家近距离了解钻探设备运行与样品采集流程。Trumbore院士高度肯定了深钻计划对认识地球深部过程的科学价值与战略意义。
考察结束后,Trumbore院士和张扬建研究员在地球环境所分别作了题为《放射性碳揭示陆地碳循环的时间尺度》和《全球CO₂浓度及其生态系统效应的显著空间异质性》的学术报告。两场报告紧扣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过程的前沿科学问题,系统阐述了最新研究进展与关键科学挑战,为进一步深化黄土高原站在关键带水碳循环过程解析及生态水文耦合机制研究方面提供了重要启示,也拓展了与会师生的学术视野,线上线下参会人员积极互动,现场气氛热烈。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吕楠研究员、李兆林博士,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赵广副研究员,马克斯·普朗克生物地球化学研究所黄建贝博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李彬彬副教授等参加了考察。
图1 Trumbore院士一行听取王云强研究员介绍黄土高原站建设发展历程并参观洛川综合观测场
图2 Trumbore院士一行参观黄土高原站顾屯观测区